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
北京市朝阳区东南部,有个地名儿叫垡头,但垡头村与垡头街道办事处还不是一回事儿。垡头村是朝阳王四营乡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位于乡域西南部边缘。这里在明代就已成村,曾名德庄(具体来源不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始见垡头村名。垡的意思耕地翻土,翻耕出来或挖出来的土块就叫垡头。该地土壤质地粘重,耕作时极易翻出土垡,因此便以垡头为村名。1949年以前,这里原有前垡头、后垡头两个自然村。50年代在此兴建大型工厂,大规模的征用土地,于是两村合并,统称垡头;九十年代初村民有270余户,人口不到两千。附近有大柳树村,因一棵胸径一米的高大柳树而得名(柳树并非长寿树种,长这么大不容易);村中有河、称大柳树沟,此沟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垡头村北。
垡头街道办事处的成立,便与那些大型企业入驻此地有关。该街道辖域的中部和西部在民国时期属于北平市郊二区,东部隶属通县。1949年至1958年,这部分区域划入北京市东郊区,1958年东郊区改为朝阳区,今垡头街道辖域属于王四营乡和南磨房乡。1959年,辖域东南部原氮肥厂、电解液厂的厂址被改建为北京炼焦化学厂;遂以垡头村为中心形成职工居住区,时称垡头生活区。1960年2月成立垡头街道办事处,因驻地曾设于垡头生活区焦化厂宿舍而得名。1964年,垡头街道改为垡头人民公社,1968年改称垡头街道革委会,1978年恢复垡头街道,1992年时,下辖垡头东里、垡头西里、垡头北里、窑洼村东巷、南楼梓庄北里、金蝉里、金蝉北里等七个住宅区,人口一万七千人左右。
展开全文
50年代中期,因在大郊亭附近兴建化工工业区,由此形成了以建筑职工为主的窑洼村东巷和南楼梓庄北里住宅区。1959年北京炼焦化学厂(简称焦化厂)的兴建和北京染料厂迁至此地,随之形成以垡头为中心的生活区,即垡头西里与垡头东里的前身。而垡头北里、金蝉里、金蝉北里等住宅区,是70-80年代沿化工路两侧先后形成的。除了焦化厂与染料厂之外,当年在垡头街道辖域还兴建了北京玻璃二厂、北京广播通讯电源厂、北京滤清器厂、首都钢铁公司铁合金厂、烟丝厂、北京糖业烟酒公司仓库、中外合资华德有限公司等,共计十三家市属单位;另有区属单位三十多家。其中焦化厂是全国最大的燃气生产供应基地,一度担负起全市80%管道煤气用户的供气任务。
由于辖域为化工区,因此营造了多层次的卫生防护林,减轻化工污染的同时也美化环境。至今这里还活着很多臭椿、枸树、泡桐、银杏等,就是那个时代种下的。当年房地产还没放开,有资格建楼房的都是单位,所以能住进楼房的也都是单位分给职工的或者宿舍。单位为给职工营造良好的住宅环境,也建了不少庭院式街心公园或楼区中心公园,还起了好听的名字,比如“赏春园”。焦化厂、染料厂、首钢合金厂等厂区还曾被评选为市级花园式先进单位。垡头街道辖域内也有古迹,比如北京炼焦化学厂煤气管站南墙内原有清代墓葬一处。墓主为清朝太子太保、盛京将军,叫增海。墓碑立于乾隆39年(1774),建工厂时将坟丘平覆、墓碑保存,不知道如今还在不在?广播通讯电源厂院内曾有两株古槐和一棵古银杏,都是树龄超过500年的市一级古树。
后来北京开始疏解非首都功能,辖区企业纷纷转制搬迁,垡头街道由过去的工业产业区逐步转变成以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农村占地转居人员、城区拆迁居民为主的居住区。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该地区又出现不少新住宅区。截止到2021年,垡头街道已经下辖垡头一区、二区、三区、垡头东里、垡头西里、堂头北里、翠城馨园、翠城雅园、翠城趣园、翠城盛园、翠城熙园等14个社区,常住人口数量接近八万。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注公众号欣赏更多内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