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印章大多称之为“章”,而私印在此时极为发达。私印的质地不仅有青铜,还有各种珍贵的材质,如水晶、玛瑙、玉石等。此时有阳文凿印和阴阳文铸印,兼有一些金属印。印纽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和活泼。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印章的低迷期。字体大多比较草率,而且印面中出现的“六面印”是东晋时期私印比较典型的特点。
隋唐印章多采用阳文,而且砖印、鉴藏印比比皆是。
宋元时期的印章大多沿用隋唐传统,尤其是元代公印的印面文字有汉字和八思巴文篆体两种,但是背面多刻有汉文款识。私印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明清时期是古代印章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公印的制度一般都非常繁琐,如篆体文字有多种。
明代的公印大多都是青铜质,也偶见一些其他材质。印文一般是阳文,使用“九叠篆”。此时的印章多称之为“宝”、“印”、“记”、“关防”、“合同”等。
清代的公印多为青铜和黄铜材质,也偶见一些其他材质。印文是满汉并用,有楷书体和篆书体两种,而且官职不同使用的篆书体也不相同。
除了公印和私印之外,还有一种艺术印章,它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
早在宋元时期,石质印章已经悄然流行,书斋印、鉴赏印、闲章等一应俱全。明清时期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制印名家,这些篆刻家们甚至还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三、中国古代印章常识-印章鉴别
1.材质
古代印章的材质使用非常广泛,如常见的有绿松石、青铜、黄铜、红铜、金银、玉石、玛瑙、水晶、琥珀、煤精、象牙、犀角、兽骨、陶、瓷、砖、木、铅笔、铁等。
先秦时期,印章材质几乎比较自由,但是从汉代开始,对印章材质有了进一步的规定,如帝王印用白玉制成;皇后和诸侯王印用黄金制成;太子、将军、大夫的印用铜鎏金制成,然后以此类推,但是对私印的材质却没有过多限制。
古代的公印大多以青铜为主,而红铜印在明代才开始出现,黄铜印在清代才开始出现。
古代的私印大多为各种名贵的石料,如田黄石、青田冻石、昌化鸡血石等。这些石料的鉴定要依据相关知识点即可判定章石的真伪。
2.纽式
古代公印的纽式一般都有相应的制度,如汉代公印的纽式是皇帝和皇后用虎纽;诸侯王用橐驼纽;太子、丞相、太尉、将军等用龟纽。
北宋时期帝王的印章纽为盘龙纽,而其他官员则以龟纽最为常见。
明清时期的帝王印章纽为龙纽,而将军多用虎纽。
3.印文
古代印文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秦汉时期的印文多流行阴文“摹印篆”、“缪篆”、“鸟虫书”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印中开始出现了“悬针篆”。
隋唐五代时期,多采用阳文“蟠条篆”。
宋元时期,多采用“九叠篆”。
明清时期,一般根据不同的官职采用不同的字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