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修辞手法

此條目可参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7年6月10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6月10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修辞手法"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修辞手法指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或表达目的,有意识地对语言进行调整、修饰的具体方法。[1]修辞手法对于语言的调整和修饰具体可以体现在语音、句法、语用等各个层面。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等。[2]

種類列表

编辑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略喻)

轉化 (修辭)(擬人、擬物、形象化)

反復(連續反復、間隔反復)

對比(兩體對比、一體兩面對比)

排比

設問

提問

反問

誇飾

對偶

層遞

雙聲

疊韻

映襯(正襯、反襯)

引用(明引、暗引)

反語

雙關

借代

頂真

飛白

通感

呼告

示現

互文

象徵

回文

婉曲

錯綜

轉品

倒反

鑲嵌

藏詞

感嘆

話用

並提

誇張

用语一览

编辑

(含别称、子类、未明定类)

暗喻、暗转、白描、逼语、比拟、比体、比兴、比喻、避复、避讳、避实、变焦、变文、变用、变语、辩言、别称、别解、并提、病辞、博喻、补喻、补正、藏词、层递、衬垫、衬跌、衬托、衬字、承转、舛互、存真、错会、错觉、错夸、错综、淡抹、倒反、倒文、倒喻、倒装、点化、点面、点染、迭音、迭现、迭映、叠现、叠映、叠字、顶释、顶真、顶针、断取、对比、对顶、对举、对偶、对喻、队仗、对仗、对照、顿跌、顿字、多饰、翻新、繁复、反衬、反讽、反复、反拟、反切、反情、反设、反饰、反跳、反问、反语、返射、仿词、仿化、仿句、仿拟、仿篇、仿体、仿语、飞白、分剖、分承、分说、愤语、讽喻、否定、否喻、负辞、复辞、复迭、复叠、复加、复合、复语、感叹、割裂、隔写、共用、故复、惯撞、归谬、诡谐、含糊、含蓄、号代、呵成、合叙、合说、合喻、呼告、呼应、呼喻、互体、互文、互喻、换称、换述、换算、换义、回避、回环、回文、会意、稽新、寄寓、寄托、计白、加释、夹杂、假悖、假对、兼言、简缩、降用、较物、接续、接喻、节缩、诘喻、界辞、借代、借喻、紧缩、进退、进喻、惊骇、精算、精细、警策、敬谦、绝语、谲辞、空设、夸喻、夸张、扩义、扩喻、类字、冷语、离合、连反、连及、连锁、连喻、连缀、联边、联用、联珠、炼字、两难、列锦、列叙、留白、矛盾、貌离、明喻、摹绘、摹状、拟人、拟物、拟喻、逆挽、拈比、拈连、拈嵌、拈喻、凝神、挪用、排比、排偶、旁敲、旁逸、陪衬、譬喻、偏义、偏语、撇语、频词、奇出、奇设、奇问、歧谬、歧疑、歧义、起兴、牵带、潜词、强推、巧错、巧代、巧缀、情化、穷举、曲解、曲说、曲指、趣释、绕口、润色、闪避、设彀、设式、设誓、设问、摄外、伸缩、深言、升华、省略、施受、示现、示姓、示属、似不通、释语、收启、数概、双关、双齐、顺口、算式、缩喻、叹问、特称、提顿、体变、跳脱、通感、同辞、同饰、同尾、同位、同义、同异、同语、同字、偷换、图示、婉曲、委婉、物候、析词、析数、析字、镶嵌、象征、谐谑、谐音、谐转、歇后、新典、形示、序换、续锦、悬念、旋造、延伸、衍名、移嫁、移接、移觉、移就、移情、移时、移形、移意、移用、移喻、疑离、异称、异类、异算、异形、异义、异语、抑扬、易代、易色、易字、引用、引喻、隐语、影响、映衬、用典、用歧、迂喻、语滞、喻代、约喻、杂混、择喻、增动、增零、增饰、折抵、折绕、正问、重叠、重间、重说、重言、周匝、转换、转类、转品、转文、指代、字代、自饰、自释

参考资料

编辑

^ 吴礼权. 现代汉语修辞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ISBN 978-7309120929.

^ 【【學生哥懶人包】學生中文考試必用修辭手法 | aBingGo. aBingGo. 2019-01-15 [2019-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5) (美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