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中国人按“字辈”取名,曾经红极一时,为何现在不流行了?

其一,一目了然,当同宗同族的人看到另一个人的名字后,很快就能晓得这个人的辈分。

其二,可以让同宗同族的人分清长幼关系,从而做到不失礼节。

其三,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宗族观念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当一个家族的后人某天偶然相遇,通过字辈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古代,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对家谱的保管、完善和传承非常重视,并且,本家族的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每隔一定年限,会邀请本家族的文化人如同撰写“编年体”史书一样,不断给家谱里增添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叠加,家谱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厚。

而在现代,除过极少数大家族之外,绝大多数家族因为种种原因,家谱或者遗失,或者被破坏了。

在过去,甚至是40多年前,大多数人给孩子起名字时,都会严格按照“字辈”给起名,可以说,当初按照“字辈”起名红极一时,几乎人人效仿,而现在,这个方法基本上不流行了,只有少数人在使用。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以自己家族的实际状况来谈谈这个问题,大家以小见大、见仁见智吧。

我们家族是段姓,世世代代居住在陕西宝鸡境内的渭河岸边。族里老人讲,过去的渭河水比现在要大得多,完全可以作为水运航道,从西府宝鸡到东府潼关,可以一路行船。

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当家之时,一家老小为躲避水灾,迁移到几十公里之外的陇县,从此一直定居至今。按照时间推算,我的曾祖父应该出生于1900年左右,他是“杰”字辈。

我爷爷那辈人好像是“贵”字辈,有兄妹7人,其中,兄弟4人。我父亲这代人是“明”字辈,有兄妹6人,其中,兄弟4人。

到我们这一代人,也就是我大伯、二伯、四叔的孩子以及我,总共8个后人,都是70后或80后,并没有严格按照字辈来起名,基本上是一个小家一个字辈,8个堂兄弟姐妹在一起,若是让外人用字辈来辨别辈分,并不容易做到。

到了我们的下一代人,也就是90后、00后出生的人,已经完全不遵循按照字辈起名的规矩了。

为什么不遵循?根据我的分析和理解,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几十年前,家谱被人为破坏,人们已经找不到按照字辈取名的参考依据了。

在半个世纪前,许多家族的家谱被当作旧文化和旧风俗的代表,被人为地烧毁,同时,被烧毁和破坏的还有宗祠、寺庙、古籍、文物等许多东西。

家谱里的字辈,严格按照 “一字一辈”的规矩往下排列,绝不会出现代表不同辈分的字而重复的现象。

毕竟,汉字总字数将近有10万,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汉字被称作“一级字”,有3500多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称作“二级字”,有3000多个,一级字和二级字总共近7000字,也就是说,足够7000代人排列字辈,这个数量是远远用不完的。

因此,按照家谱里的字辈给取名,一个家族千秋万代的人,都不会出现重名的现象。

然而,许多家族的家谱被毁灭后,人们即使想按照字辈给起名,也是没有参考物而无能为力,只能随心所欲地给起名。

这样的话,就会导致一个人极有可能跟他的某个祖先同名,甚至一字不差,虽然很尴尬,但不可避免。

第二个原因,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希望起的名字更能展现个性,表达更好的寓意。

如今,许多人取名不再拘泥于过去的老规矩,往往给孩子用一些生僻字起名,或者采用双姓氏(父姓和母姓)取名,或者取一个四字甚至五字的名字,或者用一些时髦的新兴词汇给起名,或者像古人那样用一些具有诗情画意的字词给起名。

人们这样做无非就是为了彰显个性罢了,应该以宽容的心去看待。

第三个原因,人们的宗族观念和亲情观念变得淡薄了。

现代的社会形态跟过去农耕文化下的社会形态完全不一样,过去是一个家族都聚居于一个地方,大家有什么事可以相互照应,以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为主。

而现在,对有本事的人来说,哪里机会多就去哪里发展,一个家族的人通常会被分散在天南海北。同家族的人由于长期不在一起交往,就会导致宗族观念和亲情观念逐渐淡化,对按照字辈起名的规矩自然也就不上心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