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黄河视域中的河湟文化丨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二十)

黄河视域中的

河湟文化

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

青海

河湟民间流传着许多口头文学作品,它们是河湟民众在生产实践和生活过程中,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口头艺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规范、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按体式划分,这些口头文学可分为散文体的神话、传说和故事,韵文体的史诗、叙事诗和歌谣,还有综合了多种表达方式的民间说唱。

神话、传说与故事

河湟地区流传的典型神话要数昆仑神话。昆仑神话包括了广为流传于民间的许多神话母题,譬如大家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伏羲始作八卦、燧人氏钻木取火、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创世、仓颉造字、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瑶池仙境、西王母与东王公、穆天子神游等。其中的西王母是昆仑神话中的核心人物,许多传说故事都与西王母相关。

西王母形象(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文献记载,西王母总体上是“虎齿豹尾、蓬发戴胜、善啸穴居”的形象,就是说西王母长着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披头散发,不时发出吼叫声,头上还戴着一些奇怪的装饰物,并且居住在山洞里。根据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解释,这样的形象应该是原始社会某些特殊人物(如大巫师),可以判断神话里的西王母最早应该是古代西部某个原始部落的女酋长兼大巫师。

河湟汉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传说是关于汉族来源与“社火”来历有关的“南京珠玑巷”传说。这个传说认为青海汉族是从“南京珠玑巷”迁徙而来的,大致情节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的某个正月十五日,南京珠玑巷的民众在演出社火时捆扎了一个怀抱西瓜的大脚马猴。马皇后见到后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嘲讽,于是作为处罚,朱元璋将这些老百姓发配到了青海河湟地区。

展开全文

骆驼泉

居住在循化县的撒拉族世代讲述着“骆驼泉”的传说,认为他们来自中亚的撒马尔罕地区,撒拉族的先民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二人曾率领族中18人,牵着白骆驼,驮上故乡的水土和一部《古兰经》,离开撒马尔罕,向东寻找新的乐土。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走到了今循化县境内的乌土斯山。这时天色已晚,在暮色中走失了白骆驼。于是四处寻找,一直找到街子东边的沙子坡。天亮后发现街子一带有山有水,土地平整,附近还有一眼清泉,而走失了一夜的骆驼早已化为白石卧在泉中,人们于是决定留居此地,就把清泉命名为“骆驼泉”,街子从此成为撒拉族的发祥地。

安昭

河湟地区的土族民众喜穿“七彩袖”衣服,跳“安昭”舞蹈,关于这种民间舞蹈,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代,在土族人生活的地方,有个恶魔王蟒经常作恶,民众尽遭厄运,官家也束手无策。一位聪明的阿姑为了不让土族百姓遭受王蟒的祸害,暗中组织村里的姐妹们习武练舞,准备对付王蟒。她们头戴美丽的头饰,身着花袖彩衣,腰勒绣花腰带,手持铁环,带着自酿的青稞酒,跳着转,转着唱,舞向王蟒的魔窟。王蟒爬出洞来,很快便陶醉于歌舞之中,遂大碗喝酒,并加入其中乱跳起来。正当他得意忘形之时,勇敢的阿姑连喊两声“安昭”,顿时无数铁环紧紧箍住了王蟒的脖子。众人随即消灭了王蟒,官府便封这位勇敢的阿姑为当地土司,百姓们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安昭”舞从此也流传了下来。

河湟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很多,代表性的生活故事有《王祥卧冰》《丁郎刻母》等,幻想故事有《野人婆》《花牛犊》等,传说故事有《姑姑鸟》《青稞酒故事》等,人物故事有《能姐儿》《憨头》等,动物故事有《麻癞呱》《毛驴和蜜蜂》等,宝物故事有《宝茶缸》《三兄弟》等,寓言故事有《鬼推磨》《王老汉盖房》等。

参考书籍:

《黄河视域中的河湟文化》。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编,青海人民出版社。

往期回顾

黄河视域中的河湟文化丨交融互补的耕牧文化(十七)

黄河视域中的河湟文化丨交融互补的耕牧文化(十八)

黄河视域中的河湟文化丨丰富厚重的民俗文化(十九)

编辑:信息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